隨著年齡的增長,我們會建起自己的家庭,從“被父母愛著的孩子”變成“愛著孩子的父母”。這個過程中,“偉大”之於我們似乎有了
另一種含義。年輕時我們認為人生就該幹點大事,不要一輩子做個平凡人。等我們有了自己的家庭,我們才發現,做一個有著美滿家庭的平凡人,能讓自己的家人健康地生活著,其實也算一種“偉大”。
凡間世人千千萬,能成“偉人”的畢竟只是少數,成為“平凡人”才是人生的常態,所以,“拒絕平庸,接納平凡”,大概才是最好的人生態度。
生命裡有門功課,名叫“接受”。接受愛的人離開,接受親的人離世,接受喜歡的人不能在一起,接受自己的出身、相貌、天份。無論活多大,每一次在“接受”面前,我們依舊像個只會嚎哭的孩子。而區別是,長大的自己會對自己說:“接受,是變好的開始”。
從小到大,我們被問得最多的問題,就是:“你的夢想是什麼?”“大明星”“大企業家”“政界要員”……
我們給自己設想的未來,一個比一個精彩。但最後,幾乎都應了王小波那句話:“小時候,我離夢想很遙遠,長大後,我發現離夢想的距離並沒有變短,依然是那麼遙遠。”
北漂的人很多,但只有一個王寶強。被蘋果砸頭的人很多,但只有一個牛頓。畫畫的人很多,但只有一個達·芬奇。
我們千方百計地想擺脫平凡人生的捆綁,卻像孫悟空使出渾身解數也逃不出如來的手掌,直到越來越深地體會到其實平凡才是人生的常態。
就像樸樹在《平凡之路》中所唱的:直到看見平凡,才是唯一的答案。看到答案,我們也羞於承認自己的平凡。甚至會想方設法地去掩飾自己的平凡,將自己偽裝成一個很了不起的存在。直到某天,我們知道了妥協,才真正長大了。
就像《悟空傳》裡所寫的:“每個人出生的時候,都以為這天地都是為他一個人而存在的,當他發現自己錯的時候,他便開始長大。”
成長,就是一個發現並接受“自己很平凡”的過程——終於明白自己能力有限,開始接受自己的普通和渺小。
一個人這輩子最重要的事,就是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。
林語堂說,幸福很簡單:“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,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,三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,四是跟孩子做遊戲。”
陳道明說,幸福就是“夫妻同坐窗下”:“她繡她的花草,我裁我的皮包。窗外落葉無聲,屋內時光靜好。”
韓寒說,幸福就是歸於平凡:“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,養活自己,養活家人。生活不是攀爬高山,也不是深潛海溝,它只是在一張標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。”
《飛屋環遊記》裡這樣說:“幸福,不是長生不老,不是大魚大肉,不是權傾朝野。而是一個個微小生活願望的達成。當你想吃的時候有得吃,想被愛的時候有人來愛你。”
接受平凡,是我們這輩子做的最不平凡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