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門文章

出離心不是逃避,是真正的超越!

我喜歡此文章,請分享

加入LINE好友,隨時分享有用經驗!

Views

我們身在這世間,常常要面對許多不如意的人事物,亦如《阿含經》中佛陀所說,要去感受這世間的種種苦迫:生老病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恚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陰熾盛苦。
這些苦迫,就如同石頭壓在胸口般疼痛,當我們能了悟這些苦受時,就會生起「出離之心」

一個有出離心的人,能在生活中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,時時反觀自省,面對不如意時,平常心地「面對與接受」,並用智慧「處理與放下」。
行於世間而不著於世間,並發願今生往生淨土,這樣清淨沒有怨懟的磁場,能與佛菩薩相應。

反之,「厭離之心」,即是對生活週遭一切的人事物感到厭煩與厭惡,進而產生逃避的心理
當面對不順遂的人際關係及逆境時,不願意面對與反省,亦沒有改變自己的勇氣與決心,知其世間苦卻不敢面對苦境,內心充滿了負面思想。

所以不想在這個世間、這個環境,所以要厭離這個極苦的世界而希求安樂的淨土,這種負面心態,表面好像也有願力,但內心充滿了瞋恨和怨懟,這樣的心態無法和佛菩薩感應,何況是往生淨土?

厭離既違背佛法所說的因果律,所以也不為佛法所許;出離也不一定要離開人間,而是透過佛法的指導原則及其修行方式,提起對於世間現象的徹底認識。
《中觀論頌》雲: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。」首先是厭離世間,結果既已知道諸法空幻,也就不起煩惱和執著,也就不需要厭離。
不過,僅僅透過知識的認同未必能夠離苦,所以要暫時離開世俗的環境,專門修持佛法的戒、定、慧三學,就比較容易達成離苦的目的了。

世間本是苦海,每個眾生都有來到這世上的人生課題。
想要把世間的學分修好,不太容易,必須深刻去體會世間是苦,進而生起出離之心,並用正面的心態去面對和接受。
不逃避、不抱怨、不瞋恨、不怪罪於別人、不討厭身處的環境,真正放下執著,如此才能稱之為「圓滿世間」。

極樂世界是一個清淨的磁場,要跟佛菩薩感應,我們自己的身口意也必須淨化,產生一股光明的力量,如此才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並往生淨土。

▼淨空法師談,常唸哪四個字可以遠離災禍

加入LINE勵志圖片

喜歡這篇文章,請點👉讚!

加入LINE好友,隨時分享有用經驗

Copyright © 2018 · 語錄圖書館 · 重要聲明